“遂渝线无砟轨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”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
出没无常网
2025-04-05 08:45:51
诲女知之乎,即诲女志之乎。
例如商朝人的租先是子姓,后来分化成了朱、殿时等氏。《小雅·常棣》说:虽有兄弟,不如友生。
父母给了自己血肉之躯,老师传道、授业、解惑,赋予了自己知识和理念,使自己成为了严格意义上的人。二是对出生地点的纪念,今天还有将在上海出生的孩子名为沪生,重庆出生的孩子为渝生的。希望他成为怎样的人,这到今天都是如此。古人相见称字、称号、称官职、称籍贯,绝对不直呼对方的名。其二,彼此虽然有师生的名分,但从未授过课,或者偶尔听过一两次讲座,彼此的关系比较疏远,这种情况在学校里是大多数。
辛亥革命之后,皇室的处境就日渐窘迫,他在北京一所小学教书。孔子排行第二,故称仲。甚之宋史也变易汉书、唐书的成式,别立道学与儒林的分类传记,藉此标榜宋代的道学,方是孔、孟、颜、曾师儒之道的真髓。
孔门弟子,如颜渊、曾参是传承孔门以道兼艺的精神,至于子游、子夏等人,稍有不同,是以文艺兼道为主,因此,春秋末期,在鲁定公、哀公时期的鲁国,还能保留周鲁儒术最为纯朴风气,这也就是后世和现在所说儒家学术思想突出成家的主要时期。如汤斌、陆陇其等辈,形成以儒家礼义治天下的一朝吏治,清官循吏辈出。」「辜鸿铭论学,以正谊明道为归。」例如此等两非两是的案语,完全犹如老吏断狱,先入其罪,而又笔锋一转,为之巧妙开释,真如刀笔吏的含混妙文,可为拍案叫绝。
所以看过我的书,只可以认为是「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」,聊供参考而已,如果要再深入的问我,那我就无言以对了。须知周公、孔子著书立说的目的,只是汇集先民对于人道文化的精华,传之后世,希望以此文教,普及人人,上至帝王、下及百姓,如何都能做好一个人之谓人,万一出而为政,为社会人群来做大事,必须知道博古通今,怎样才能做好一个圣君贤相。
南方的学者,喜新而厌旧,但北方的学者,守旧而疑新,甚之,讥诮南朝的学者标新而多伪。因此积成北宋时期君子攻君子、名臣攻名臣的著名党争,形成洛党、蜀党、朔党等的异见,造成元右党祸的巨变,足为历史的殷鉴。尝谓欧、美主强权,务其外者也,中国主礼教(指礼记、仪礼、周礼经学),修其内者也。因为我性喜涉猎博览,不能由博而约,专攻一技一艺之学,至今一无所长,一无所成,所以不算是中国读书人中的知识分子。
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,因时代累积久远,自然会形成它的庞杂而高深,这也如庄子所说的大椿之树,八千岁为春,八千岁为秋,它所成长的年代久远,自然是枝条妙密,干叶缤纷,又加上那些攀附丛生在树干外表的藤萝茂草,纵使是专家学者也难一一剖析精详,岂能随便即加定论。虽然如此,但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上,历代的儒生们,总算还很保留周、孔之教的精神,而使儒家之学成为周延贯串中国文化诸子百家中的经络作用,永远不能脱离它的范畴,等于人体血肉之躯的生命,如果没有经络的作用,就会断绝生命活力而无生机了。这些虽是秉笔写历史的儒家们所说的主观之言,在儒言儒,大致也是事实,不能完全厚非。明白这个比喻,便可知道随便要讲中国文化,实在不可能以一概万,更不可以偏概全。
但我们在前后《汉书》中,注意儒林的传记,便可知道两汉经师家法和授受的秩序,虽然对于周礼师儒之道的精义,并未能达到最高领域,而在那个时期中被认为名儒大臣们的章疏文辞,祖述周、孔法言,对于辅助当时现世的政治和教化,还是相当有力,所以历史学家们认为汉儒:「朝秉纲常,士敦名节,拯衰销逆,多历年所,则周鲁儒生之效也」。然后根据自然规律的星象而建立起管理事务的政体官制:这些一切的上古传统学术,就被汉代的历史学者们,把它归纳到道家、阴阳家、杂家的范围里,因此形成秦、汉以后的中国文化,好像只有读书的儒生们所代表的儒学,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,那完全是误解的结果。
所谓儒林,只是文学辞章之士,还不及子游、子夏之辈于万一,实在是一大出格现象。如果我们站在现代思惟法则来追论汉武帝时代的文化历史演变,对于「罢黜百家」之学的得失成败,实在难下定论。
只是因缘时会,在偶然的需要时讲过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等孔、孟学说,因此便被人误认我通儒学。但周朝封建制度,并非犹如欧洲中古时代奴隶制度的封建。换言之,孔子秉承周公汇集教化的宗旨,也正如庄子所说的只是「陶铸尧舜」,教导人们如何塑造一个圣君和贤相的典型,使他为人群服务不负平生所学,但很遗憾的是,从秦汉以后,所谓的儒生们,为了谋求荣耀的职业而出仕为官,只是依附在既成权力的帝王陛下,臣伏称尊,自己既非皋陶、契、稷的君相雄才,反是号称有「致君尧舜」之道,岂非春秋大梦。清朝初建于东北边鄙的满洲,但自建都盛京(辽宁渖阳)开始,即知为政之道必须首重儒士,于是起用明末先世流徒东北而归顺旗下的儒生,如范文程、甯完我等辈,为之参照明朝政体,建立规模。平常有人问我儒家就是中国文化的中坚代表吗?我经常瞠目不知所对。自嘉靖到神宗以后,一如东汉末代,大臣学士,起与太监争权,终于构成东林党祸的巨变,促使民变与盗贼相结合,以致于亡。
如果说自周公制定礼乐,再经六百年后由孔子删诗书、订礼乐,形成孔、孟的儒学,因此就是中国历史政治上的主流,那也未必尽然。既如历代用于政治学术思想的,实质上,也是掺杂法家、道家、兵、农、儒、墨等诸家之学,也并非完全是儒家学说。
但从顺治开始,由康熙、雍正而到乾隆三代,虽然外示尊重儒家经学,重用敦品励行的儒者以牢笼天下士子的异心,而对王室自修内明的心性之道,三代相习,皆以潜心佛学以配合外用之术,如康熙的重译《般若心经》,雍正的专志禅宗,整肃佛教,乾隆童年即随其父雍正学禅,后又禅密兼修,自译密乘《大威德金刚仪轨》等事,殊非一般儒家学者所能理解。但乾隆对心性之学的精辟,不如父祖两代在事功上的深刻锻炼,故继位以后,流为偏好词章文艺,因此促使乾、嘉七八十年间的清代文学,大有直追唐、宋而过之的风格,降至道光时期,承平日久,社会风气奢靡,文人学士,大多沉酣于风花雪月文词丽句之间,如著名的词人项鸿祚(莲生),自序忆云词所说:「不为无益之事,何以遣此有涯之生。
隋、唐之际 承接魏、晋、南北朝两百余年儒、佛、道三家之学的互相掺杂之后,思想开放,从儒学的六艺变成以文艺为胜场,文章诗赋,别开生面,唯有孔颖达的《五经正义》彙成巨著之外,师儒之道的精义,专家传经的风气,几打绝响,李唐三百余年间的文运,雄浑潇洒,风流倜傥的别致,其实,都是禅道与文艺相仍的天下。由此而使负有师儒之道的儒家学说,乃至如「五经」、「四书」等儒学内涵,便变成千古蒙尘的迂疏之学了。
在此时期,印度进入中国大小乘佛学佈译新知,与三玄之学互相合拍,成为魏、晋、南北朝文化吸收融会新知的特色,姑不具论。近人欲以欧、美政学变中国,是乱中国也。但在民间隐居不屈的大儒,有鉴于明末儒林空疏迂阔的流弊,平居讲学,以经世之学和师儒之道自任,如孙奇逢(夏峰)、黄宗羲(百家)、王夫之(船山)、李顒(二曲)、顾炎武(亭林)等辈,皆是影响清朝二百余年来用儒家经义的经世之学,一变宋明理学诸家徒事心性的迂疏理念,转而注重汉学训诂的考据,终使清儒两百余年的经学,大有超越汉、唐之势。东汉以后,号称儒生数万人,对五经章句训诂的学问,反而愈来愈疏懒,一般所谓的高名善士,不但不能以周、孔之学致君于尧舜,更不能感化皇帝背后的一群太监。
周代的政治,是以文化为中心的政体,由周公姬旦制订礼、乐、刑、政制度,并以师儒之道为最高导向,所谓:「师以德行教民」,是注重全民的道德教育为基础。由之而到唐末五代八十年间的高明之士,厌倦时势,大多不逃于禅,即归于道。
如阮元所辑的(皇清经解)一千四百卷,凡一百八十种。魏晋南北朝时期 到了魏晋时期,因受汉末儒学空疏迂阔的刺激,学术思想一变,偏向老子、庄子、周易,三玄之学掘然盛行,儒家经学,几乎有衰歇停顿的趋势,尤其自东晋以后,政局演变成南北分治的割据局面,师儒之道的传承,也就渐渐发生异同的见解,北魏和南朝的萧、梁时期,对于儒家经学的义理注疏,文辞更臻缜密。
康熙亲政开始,英年好学,特别重视儒家经说,兼习西洋天文、历数等学,与李光地、熊赐履、魏象枢、张英、方苞等君臣师友之间,尊重周、孔经义,袭用明朝以来的程、朱章注取士制度,且在战乱之中,起用前朝归顺敦品励行的儒臣。异日世界之争必烈,无中国礼教(指礼记等经义之学)不能弭此祸也。
但自汉武帝到汉宣帝以后,汉朝政权政府中的人才、如公、卿、大夫、士、吏等各阶层,大致来讲,确实是彬彬多文学之士,蔚成一代风规。事实上,我既不通儒,更不知佛,当然也不明道,只如韩非子所说的南郭处士,滥竽充数。但在两宋三百年间,割据北方立国的辽、金、元,乃至与宋室相终始的西夏,政教规模,大体上还是尊守孔、孟遗教,只是北方学者,大多援儒入于佛、道,或以佛、道揉入儒学,别树风格,甚之,有视宋明理学并未彻知儒宗,颇有异议,凡治文化学术史者,大多忽略这一史实但周朝封建制度,并非犹如欧洲中古时代奴隶制度的封建。
所以看过我的书,只可以认为是「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」,聊供参考而已,如果要再深入的问我,那我就无言以对了。然其台阁风厉(指如张居正等),持正扶危。
由之而到唐末五代八十年间的高明之士,厌倦时势,大多不逃于禅,即归于道。由此而使负有师儒之道的儒家学说,乃至如「五经」、「四书」等儒学内涵,便变成千古蒙尘的迂疏之学了。
只是因缘时会,在偶然的需要时讲过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等孔、孟学说,因此便被人误认我通儒学。等于我生平喜欢说禅讲佛,别人就误认为我也通达佛学。